甘肃中医药大学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全国第四次中药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技术依托单位、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甘肃省牵头指导单位、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制定工作牵头单位、科技部“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敦煌医学研究及文化传承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院校,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类高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学军,校长赵继荣。
学校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甘肃中医学院;1989年,学校在甘南州卫生学校藏医学专业基础上创办藏医系,逐渐发展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的藏医学院;2014年,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2017年,和平校区一期项目部分完工并投入使用;2018年,教学及行政整体迁入成为办学主校区,并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勤奋、严谨、继承、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西部求特色发展,传承仁术重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仁术勤和,玉汝于成”的育人理念,坚决扛起甘肃中医药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高等教育两面“大旗”,经过45载薪火相传和砥砺奋进,已实现“办学层次提升”和“办学空间拓展”两大目标,建立了医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建成了以中医药学、现代医学和医学相关学科为主体的3个核心专业圈、本硕博一体推进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万余名学子、千余亩校园、百余名名师名医的现代大学格局。建校45年来,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培养了七万余名高层次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人才。
学校现已形成和平校区、五里铺校区、定西校区、甘南校区“一校四区”办学格局。和平校区占地面积1050亩,坐落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居于甘肃省会东大门,东襟陇右第一名山兴隆山,西拥金城锁钥皋兰山,南倚钟灵毓秀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遥对滔滔黄河,毗邻座座学府,人文气脉生生不息,医药教育别具特色,是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五里铺校区占地面积105亩,地处黄河名都金城故地“精致兰州”主城区,与兰州大学比邻而居,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大一院隔街相望,集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中药创新研究院于一体,是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基地。定西校区占地805亩,坐落于素有“中国药都”“甘肃咽喉”之称的定西市,2022年起各类专科专业停止招生,全面开启本科教育发展之路,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甘南校区占地81.61亩,坐落于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之称的甘南州合作市,是学校培养藏医药人才、传承藏医药文化、推进民族医药学发展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教职工1280人,其中专任教师835人。现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6人,双聘院士4人,岐黄学者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86人,17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人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3人荣膺“甘肃省名中医”,11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4人获“甘肃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3人获“甘肃省园丁奖”,3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3人入选甘肃省“333”“555”人才工程,7人入选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被选拔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被选拔为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
学校本部设有21个教学机构(其中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共建第一临床医学院,与兰州市政府依托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建第二临床医学院),4个直属机构,3个科研机构。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宝石花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2家实践教学基地(含11所附属医院)。有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723人,其中本科生13852人,专科生1178人,硕士研究生3274人,博士研究生194人,留学生125人。现有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学科(A类)、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学科、9个甘肃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32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授予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权。有19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学校现有1个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甘肃省科普示范基地,1个甘肃省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2个甘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甘肃省高校新型智库,1个甘肃省高校产业研究院,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验动物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目前馆藏纸质文献资源总量达98.6763万册,拥有各类数据库49个,纸质图书90余万册,电子图书249.5万册,电子期刊112.2万册。
近5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其他科研课题826项,以第一单位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励75项,获国家专利32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33部,发表学术论文2664篇。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儿科杂志》《甘肃基层卫生》三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医儿科杂志》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其中宣肺化浊颗粒、岐黄避瘟颗粒、扶正屏风颗粒等院内制剂以及学校教师作为药企主研发人的宣肺止咳合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姜石颗粒获评2022年“甘肃省药学发展奖”一等奖,有力带动陇药转化突破发展,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向西交流发展,已与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口支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与学校第二附属医院签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框架协议,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迈上新台阶。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136”战略目标,即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聚焦办学治校高站位、党建思政高引领、学科建设攀高峰、科学研究高水平、人才培养高素质、服务社会高对接、对外交流高层次、文化传承高聚焦、队伍建设高标准、治理体系高效能10大高质量发展领域,实施政治领航定向工程、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等30项工程,提升学校新医科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医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中医药战略规划与政策咨询专业智库、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平台、中医医疗和康养服务高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开放办学窗口6大功能,实施人才强校支撑、科技创新突破、协同融合发展、文化价值引领战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主体地位和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复合特质的应用型人才,建设成为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根据《关于省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相关工作的补充通知》(甘组通字〔2019〕111号)和《关于印发<2022-2024年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急需紧缺专业目录>的通知》(甘组通字〔2022〕173号)精神,经学校研究,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20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遵守宪法和法律,品行良好。
3.硕士毕业院校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具体岗位及岗位招聘条件详见《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列表》(见附件1)。
4.年龄条件:硕士研究生为1987年5月26日以后出生。2023年应届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
5.应聘人员须在2023年7月31日前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
6.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报名
从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12日截止。
报名采取邮件报名方式。应聘人员须如实填写《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开招聘人员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人员报名信息表》(见附件3),并将上述附件、本人简历、身份证、各学历阶段毕业证、学位证、科研成果扫描件及其它证书或材料的电子版,发至我校邮箱(gszyrsk@163.com),邮件名称格式为姓名+专业+毕业院校。
三、资格复审
1.时间与地点
时间:2023年6月14日(9:00至17:00)
地点:甘肃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中医大道1号和平校区明德楼309办公室)
2.资格复审材料:
(1)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2)1寸彩色近期免冠照1张。
(3)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开招聘人员报名登记表,正反打印,“承诺人”处手写签名。
(4)学历、学位证原件、复印件(含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及学信网学历认证报告。尚未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应届毕业生持所在院校出具的就读证明。证明需注明专业、预计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时间等内容,证明由所在院校研究生院(处)学位或学籍主管部门盖章(所在学院证明无效)。
(5)有工作单位的应聘人员须提供有人事管理权限部门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
(6)报考岗位注明有职业资格证书优先的,须携带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3.相关要求:
提供虚假材料、填报虚假信息的应聘人员,一经发现,取消应聘资格。
四、考核
1.考核时间:2023年6月16日,地点及方式另行通知。
2.考核包括专业能力(试讲、实验技能、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面试两个方面,对应聘人员学术背景、科研成果、教学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等考核指标进行量化打分。考核实行百分制,学校设定最低控制分数线,未达到最低控制分数线的视为考核不合格。
五、体检和考察
1.体检。体检在三甲以上综合医院进行,参照《关于修订〈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40号)文件执行。复检一般只进行一次,体检结论以复检结论为准。
2.考察。学校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考察,采取个别谈话、召开座谈会、函调、调阅档案、走访调查等方式,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师德师风表现实行“一票否决”,考察不合格者,不予聘用。
六、拟聘人员公示
学校根据考核、体检和考察情况,确定拟聘人员报学校会议审定。学校将确定的拟聘人员名单在官方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凡体检、考察不合格或自愿放弃的应聘人员,取消应聘资格。根据岗位空缺名额,按该岗位成绩排序由高到低等额递补。
七、备案
公示后符合聘用条件的人员,报省人社厅审核备案。
八、聘用
对省人社厅备案后的拟聘人员,学校按照程序办理聘用手续,聘用后按岗位设置管理有关规定确定岗位等级、签订聘用合同、兑现相应待遇等。
2023年7月31日前未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应聘人员,不予聘用。
九、其他事项
1.本次招聘不指定考试教材,不划定考试范围,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
2.凡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发现,一经查实,即取消资格。
3.本次招聘在学校纪委的监督下进行。应聘人员在招聘过程中对招聘工作若有异议,可向学校纪委反映。
十、联系方式
地 址: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开发区中医大道1号
联系部门:甘肃中医药大学人事处人事科
联 系 人:丁老师
咨询电话:0931-5161038
监 督:0931-5161024
邮箱地址:gszyrsk@163.com
并抄送至:jszpw01@163.com,邮件主题备注:高校教师招聘网+姓名+专业+应聘岗。
附件:1.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岗位列表
2.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开招聘人员报名登记表
3.甘肃中医药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人员报名信息表